這是從「 傾聽,不可思議的力量 」這本書中看到的內容。
這本書意外的給了我很多思考方向。
(缺點是因為作者是日本人,有些舉例有文化差異)
這本書是以諮商師的角度告訴一般讀者聆聽一事的技巧,這是其中一個概念。
雖然我早就有類似的想法,但完全無法像作者闡述的如此清楚。
以下是簡短的感想。
「在別人想聽的時候聽他說,是我們唯一能夠給予的幫助」
即使是父母,大概在孩子上國小有基本生活能力之後,給孩子的幫助就很有限,
更別說是對親朋好友或者戀人了。
除了聽他靠杯你根本什麼都做不了,怎麼聽人靠杯?要怎麼樣才能讓人靠杯的爽?
以下有一部分看完的超簡單心得,真的有興趣請參考上面所說的書。
既然只能在聆聽對方牢騷,以維持對方心理健康上提供幫助,那純粹的聆聽就很重要。
讓對方把想要說的話說出來,而不是用指導的方式評價對方的作法。
試著思考聆聽親朋好友或者發牢騷、訴苦的時候,
一般常見的態度有幾種
1. 跟著義憤填膺 > 自我帶入過深結果變成自己的事,或者反而過度反腦別人的事情給自己帶來壓力。
2. 毫無興趣敷衍了事 > 被嫌棄。
3. 熱衷評論對方的選擇 > 距離很遠的一種評論家式態度,也是我很常採取的態度。
這種態度的基本就是「如果是我我會怎麼辦」,熱愛評論別人的選擇,純粹理智的態度。
經常會覺得自己很正確,但是採取這種態度不但惹人厭,還容易引起爭執。
最可怕的大概是本人感受不到這哪裡惹人厭。
4. 學著諮商師當避雷針順著對方的話讓她說完,理解「對方訴說的就是對方的事情」,不自我帶入,
以對方能夠敘說自己的想法為優先。
以上幾種,第4類我人生中完全沒有看過,我覺得那算是專業等級所以只要參考就好。
個人問題是3,所以我只針對3來討論。3就是鄉民的心態。
距離很遠、圍觀,根據自己的立場選擇跟自己接近的那方開始辯護。
即使無法完全避免,但也應該儘可能避免採取3的態度。
當然不是為了皇城的和諧,而是這是考慮到對方的心情的做法。
3的問題就是,人生活中遇到的很多問題之所以不能解決,是因為人是不理智的生物。
遇到問題時,跟人說不要想那麼多。
別人說工作有問題時,叫他辭職。
談到情侶相處時,叫她分手。
很遺憾的,從長遠來看這三個方向很可能都是正確的——所以這群人會更納悶,我是對的為何我不能說?為什麼你就講不聽?
然後認為對方就是玻璃心 ,忠言逆耳。
好喔,想要一輩子這樣我也只能祝福。
事實是,人需要傾訴的時候,從來就不是為了解決問題。講出來就是目的。
所以,千萬不要積極提供解決方法,對方不一定需要。
只是講自己認為該怎麼做,只是在乎自己想說什麼而已,並不是真如自己想像的那樣在乎別人所以提出建言。
不在乎對方的情緒而提出正確的事情沒有什麼意義,不要假裝自己有多在乎別人,
或者自己只是理智或者太誠實而被討厭。
之所以被討厭是不在乎他人的感受而已。